第388节(1 / 2)
那灌输了几代人的红色基因,不也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?
人身上流淌的血是什么颜色的,不是由吃的东西决定的,而是由呼吸决定的。
只要能呼吸,就能改变。
朱允炆想起了五胡乱华、蒙元入侵,包括后来的清人入关,明明人口极度占据优势的中原文明,到最后却被屠戮,被践踏,被奴役!
归根到底,不就是因为中原文明之下的万万千千百姓没有明确的爱国精神吗?
能觉醒的,能爱国的,能爆发的,能有血性的,都死了!
剩下的,就是一群只为了活下去的单纯的子民。
单纯到,他们不在乎谁是国家的主人!
这是极为可悲的。
朱允炆有些忧愁,朝廷的教材之争虽告一段落,双方妥协,以联合署名的方式解决了问题,但思政教材的对象只是学子,不是无数的百姓!
要让帝国真正的拥有未来,要让所有人凝聚成一股力量,要让六千万百姓站在大明日月旗下,永远记住大明才是他们的国家,那就必须进行爱国教育!
用爱国,将他们的一切——烙上大明印!
ps:
今日加班太晚,实在是没时间二更,加上个月的欠大家两章,等后面一起补。
还请谅解,惊雪也希望全职写作,每日多更新,大家看得爽,我也写得舒坦。只是现在还需要工作,成年人的世界,有时候身不由己……
谢谢每一位读者朋友,你们的支持与陪伴才是惊雪走向全职写作的发动机啊,哈哈,谢谢有你们。
又起风波,案中案
朱允炆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段对话,不是朱元璋的,而是朱棣孙子朱瞻基的。
朱瞻基问老农:“庄稼长得不错,能赚不少钱吧?”
老农回答:“我们春天播种,夏天耕耘,秋天收获,一刻都不敢耽误,即便是这样也只能算是勉强生活了,哪里还能挣钱啊。”
朱瞻基尴尬,不自在地又问道:“那你们冬天总该能休息了吧?”
老农诉苦:“冬天朝廷的徭役又下来了,比以往更累。”
这个老农不知道朱瞻基是皇帝,一定也不会知道自己与朱瞻基的对话会代代流传。
朱允炆看着乡野之间的老农,那永也直不起的腰,他们的一辈子,都交给了土地,交给了生存。
谁当家,谁做主,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并不大,反正无论谁坐在上面,他们一样是农民,一样要四季耕作,不同的是官吏上门的时候会带走多少东西,就这点区别罢了。
其实也不能怪他们,自秦大一统以来,中原王朝分分合合,乱来乱去,真正在意百姓的王朝毕竟是少数,地主阶级主导的政权,不太可能站出来主张百姓与农民的利益。
与他们利益无关,帝国更迭又如何?
与他们利益无关,死几个皇帝又如何?
与他们利益无关,剃了头发留了辫子又如何?
不就是种地,活下去!
平日里没有人在乎他们,凭什么到了最危难的时候又要求他们在乎,要求他们去死?
崖山的血,怕是百姓最有觉悟的时候了,但自那以后,还有吗?
元末起义的烽火,无数百姓参与其中,只不过是为了活下去,可不是为了什么弥勒降世,为了成为王侯将相,为了打造理想的国家!
百姓没有爱国精神,没有集体主义,没有报效大明、死而不悔的觉悟,只是因为没有人在意过他们。
几千年来书写的胜负法则中,只有政治家,军事家,阴谋家……如果非要找出来百姓的位置,那就是板上鱼肉,任人宰割!
中原文明的兴衰罪过,是儒士在背,是地主在背,百姓只是垫脚石,不需要的时候踩着,需要的时候用力踩着。
所以,古代的历史的创造与延续,更像是统治阶层的手段,而不是某个主义中讲述的人民创造历史。
哪怕是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人民。
毕竟,大地提供了基础,最高的建筑是怎么样的,不是大地说了算,而是搭建建筑的人说了算。
朱允炆看着身体佝偻的老叟,第一次有些怀疑马、恩老师的理论,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认识不足的问题,不管历史的真正主人是谁,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,自己是大明的主人。
这个世界到底如何走,朝向何方,不是由这些百姓说了算,而是由自己说了算。
这话虽然有些狂傲,多多少少有点虚无历史主义的影子,但事实就是如此,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,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皇室与官僚体系的治理,取决于最上层的人如何把控方向,如何决断与管理。
朱允炆站在自己的位置上,也无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,但却可以如唐宗一般,轻徭薄赋,珍惜民力,克制自身的欲望与冲动,不轻易扰动民间,不轻易在民间掠取。
一路走,一路思考,朱允炆对于未来的执政方向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,那就是有什么样的朝廷,就有什么样的帝国。
朝廷不廉政,帝国必多病。
朝廷不给力,帝国不雄起。
官僚治理,依旧是施政的核心所在,也是所有问题的一个关键节点。
朱允炆的思维是发散的,从百业之人到国家兴亡,从爱国教育到历史主角,从由上而下到施政方向,不断补充着自己对大明的认识,不断校正着方向的刻度。
傍晚时,朱允炆并没有入城,而是选择留宿在上塘河边的客栈中,看着夜间依旧繁华,灯火通明的河道,心情颇为舒畅。
薛夏回来了,姚善以差役行为不当为由,将薛夏“请”出了地牢,然后雷厉风行,动作迅猛,先是命人查抄了胡氏粮行,后将胡忻有关联的店铺一律查抄,扣押账册与相关人等。
与此同时,王康御史之死的案件也在调查之中,仵作在“挨打一百棍”与“说实话”之间,选择了后者,供认是牢头刘林指示其作伪证。
看似天衣无缝的事情就这样被撕开了一条裂缝,姚善当即抓了牢头刘林,也不审问,也不说原因,上来就是五十棍,几乎将刘林给送到小树林去。
被打得只剩下半条命的刘林,也顾不上什么金钱关系,不等姚善问话,就交代了胡忻下令自己杀掉王康御史,还给了自己五百两银子当封口费。
到了这个地步,胡忻已无路可走。
事实证明,地头蛇虽然勇猛厉害,但过江龙想要干掉他,还是一脚的事。
胡忻自然是否认这一切,说刘林栽赃嫁祸,没有实际证据,只凭一两个人的口供,怎么能证明是自己杀了王康御史?
办案,即要有人证,还得有物证嘛,二者缺一,敲不成铁案那就不能判刑。
虽然古代都被称之为万恶的封建时代,好像地方第一把手就能一手遮天,说干掉谁就干掉谁,但在明朝都是扯淡,知府连个知县都没有撤职的权限,凭什么无缘无故干掉通判。
除非有铁的证据,或是有朝廷旨意。
可胡忻毕竟是老狐狸,洪武朝时查那么严都没有倒,何况是现在?
就在姚善一筹莫展的时候,安全局插了一脚,凭借着“三寸不烂之舌”,安全局“策反”了胡氏粮行的掌柜胡广财,胡广财被安全局一阵恐吓与忽悠,见胡忻已经不行了,就准备翻身起来捡石头。
胡忻拿出了贿赂账册与名录,将胡忻在苏州府十几年的关系网安全的交给了安全局。姚善收到之后,当即下令捉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