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5节(1 / 2)
宋礼拿出了腰牌,工部侍郎的通行证还是很管用的,军士不敢阻拦。
朱允炆看向远处的高炉,指了指:“直接去那里看看吧。”
宋礼、胡元澄、公输巧等人自是应从。
汤不平护卫在侧,行过二百步左右,至一冶炼厂区,有栅栏防护,军士值守,验腰牌出入。
朱允炆很是满意,无规矩不成方圆,这里管理森严一点也好,毕竟是朝廷寄予众望的冶炼基地。
勘验身份后,朱允炆一行人终进入内部。
此时马望已得到消息,匆匆赶来,原以为是礼部侍郎来了,定睛一看,直接跪倒在地,我的乖乖,不就是上了一封文书,怎么还惊动皇上了。
“起来说话。”
朱允炆抬手。
马望笑着起身,站立一旁,丝毫不见紧张:“皇上可是为了那大鉴炉而来?”
“这一看就是国子监出身。”
公输巧笑着打趣。
胡元澄、宋礼连连点头称是。
纯碎科举出身的官员见到朱允炆,不是诚惶诚恐,就是先拍一顿,像是直入主题,目的性很强的,多数是国子监磨出来的。
国子监的监生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情,皇上不喜欢弯弯绕绕,直入主题,大家都节省时间。和朱允炆打交道与和官员打交道,是两码事,需要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。
“公输院长,我是五年时于国子监结业,当初还上过院长的课,可惜高深莫测,非我等可学,这才转修了农学、商学。”
马望接过话。
公输巧看向朱允炆,有些疑惑:“皇上,人才应人尽其用,他修农商,为何进入了马鞍山冶铁厂?”
朱允炆哈哈大笑:“公输先生可不要被他欺骗了,他修习农商不虚,可他最擅的还是组织与管理。这马鞍山冶铁厂可不好管啊,你告诉公输先生,这里有多少人?”
马望不假思索:“目前马鞍山冶铁厂有冶铁匠人三百二十七,协助军士九百二十四,协助农夫二百七十五。此外,还与大小官员二十四人,后勤辎重人员五十八……”
人员的管理是最复杂的,想要让一个个人员从混乱无序到井然有序,除了基本的服从外,还必须有高明的管理、分工与协作。
这马望擅长的就是这一点,分工协作,各司其职,有序管理。
“带我们去看看大鉴炉吧,若真如你们所言,那将是大功劳!”
朱允炆很是期待。
马望引着朱允炆等人走入冶炼区,召来刘麟,主动说:“臣对冶炼之事了解并不多,这大鉴炉是刘麟带匠人搭建,还是由他来说更为合适。”
朱允炆看着脸上一片片白的刘麟,微微点头:“朕听过你的名字,郑尚书说你技艺惊人,冶铁质量高其他人一头,今日就让朕开开眼,看看你们打造的大鉴炉到底如何。”
大鉴炉,大冶铁
马望引着朱允炆、宋礼等人进入厂区
经过几处低矮的冶炼炉之后,终于抵达了高炉所在区域。
刘麟指向前面的高炉,一脸肃穆地说:“皇上,这就是几百匠人集思广益,屡屡尝试打造的大鉴炉。”
朱允炆、宋礼等抬头看去,只见十丈外矗立着一座体型稍大的高炉,炉高一丈五尺,上下粗,中间稍细,上面还在喷着白色雾气。
大鉴炉两侧设有移动的高梯,梯子上部有空间,足以容纳五六人。
刘麟介绍着:“整个高炉全用石头垒砌,以牛头石为高炉内壁,以简千石为炉门。这里有大型风箱,鼓风口设计为一尺六寸,运作时需要至少四个人拉拽,多设为六人。出铁口设计为两尺五寸,出渣口设计为两尺七寸……”
朱允炆不知道什么是牛头石、简千石,也不知道什么“黑沙为本,石子为佐,时时旋下”,只关心产量与质量,在听完刘麟对大鉴炉的介绍之后,直接问:“这种高炉一日可以冶铁多少?”
刘麟笑着说:“皇上,这种大鉴炉,每炉可以装入矿砂两千斤,一个时辰可炼出一炉铁,以十斤矿砂出三斤生铁来论,一个时辰可冶铁六百斤。若连续作业,一日可冶炼可达十个时辰,能出六千斤生铁。”
“六千斤?”
朱允炆暗暗盘算,一日六千斤,一年合二百多万斤,折合后世标准,也才一千多吨……
宋礼对这个结果赞叹不已:“皇上,日产六千斤,可谓惊人。”
朱允炆暗暗叹息,一万万斤,也就是一亿斤,才五万吨,距离西方工业革命时动辄几十万吨依旧差距遥远,定下这个标准,大明实现起来都有难度啊……
不过,这大鉴炉确实比其他冶铁炉生产效率提升了太多,极大增加了铁的产能,目前没有更好的先进技术,但可以发挥朝廷优势,扩大大鉴炉的数量!
朱允炆看着马望、刘麟与一干匠人,满意地说:“这大鉴炉朕看不错,当推至各地,扩大钢铁产量。你们也知道,咱们水师要建造铁船,蒸汽机也要大批量制造,还有火器,若连钢铁都无法跟上,咱们的将士拿什么去战斗?”
马望、刘麟等人满脸欢喜。
得到皇上的认可,这对任何匠人来说都是荣耀。
马望也没想着藏着掖着,拿出了一份方略:“臣以为,马鞍山冶铁厂应全面兴建大鉴炉,以打造三十大鉴炉为准,让这里成为朝廷用铁的最大供应冶铁厂,同时将大鉴炉技术推至北平附近,于遵化冶铁厂大规模兴建大鉴炉,实现南北互动。”
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,然后交给宋礼,对公输巧说:“看到了吧,这就是人才啊,坐在马鞍山冶铁厂,却还能想着全局。”
公输巧看着马望,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,不用说,这个家伙未来很可能会进入工部高层。
“来,冶一炉铁让朕看看。”
朱允炆安排道。
刘麟让朱允炆等人退至安全区域,然后组织匠人、农夫、军士,运输物料,焦炭,点火,两侧人手嘿吆嘿吆地拉动风箱,有人看温,安排人员移动高梯,物料倾倒……
马望见朱允炆已大汗淋漓,安排两个人给朱允炆扇风。
朱允炆止住了扇风的匠人,这炎炎夏日,本就热,加上冶铁的热量,让厂区内变得更是燥热。那些匠人一个个穿着短裤,上身赤裸,汗水一道道流淌。
没有人有时间享受风。
随着冶炼不断进行,周围的温度更高,朱允炆额头也不断滴落汗水,看着挥汗如雨依旧劳作的匠人,朱允炆对马望询问:“匠人一个月有多少钱钞?”
马望知晓朱允炆重视匠人,早年间更是称“伟大的匠人”,经过多年改制与财政好转,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间,于是含笑说:“回皇上,匠人辛劳,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,一个月大致四两钱钞。”
公输巧在一旁点头:“四两钱钞,算不得苛刻。”
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,感叹道:“四两钱钞,是不少了,可相对于他们的付出还是少了些。工钱应与产量挂钩,有了这大鉴炉,产量上去了,工钱不能不增加,工部在这方面,是不是应该注意点?”
宋礼自是答应:“现如今朝廷缺铁,他们制造出这种大鉴炉,本就是有功,当赏。至于日后匠人工钱,臣以为可以按每斤来计,抛去成本,厘算出每斤折合多少合适,匠人多产多得,朝廷还能解决铁荒,这是好事。”
朱允炆笑着说:“这一点应抓紧敲定,到时在这里挂个横幅,写上:劳有所得,多劳多得。鼓励匠人多生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