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(1 / 1)
宋神宗本就是王安石的迷弟,当初将王安石赶出京师也不是宋神宗的本意,如此几方人马为苏轼求情,最终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成了团练副使。
团练副使虽然听着是个官,可却没有任何实权,当时宋朝军队式微,黄州更无任何军事情况需要掌管,且苏轼还被要求时不时得去官府报道,不能随意出黄州。
不过好歹算是捡回了一条命,从此之后,苏轼才算知晓了小毛笔的厉害,写诗也较以往收敛了很多。
以前的苏轼诗篇豪放,常常就他看到的政治弊端直抒胸臆,此番却因这些诗词获罪,豪放洒脱的苏轼一夜之间成长了。
且苏轼觉得由于他乱写诗还喜欢寄诗给好友,导致许多人因他之累被无端牵连,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很是过意不去。
除了过意不去,到了黄州的日子对于苏轼来说是凄苦的,缘由是日子一天天过去,眼看就要没钱吃饭了!
作为一个大吃货,苏轼每到一地必定不亏待自己,不仅要吃当地最好吃的食物,还时不时创造发明些新菜色。
就这样,苏轼以往当官时积攒的积蓄甚少,带着全家居住黄州时,不得不将所有钱财一份一份分好,再挂至房梁上,每天拿着小叉子叉一串下来用。
这样一分钱分成两半花的日子,苏轼以往从没经历过啊,所以用着用着,这小叉子也不再需要了,只因房梁上没有钱了…
有道是一文钱难道英雄汉,大诗人也不能每日靠写诗过活,他也是个食五谷的凡人,更何况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。
好在做名人还是有些好处的,那就是到了哪都有自己的粉丝!苏轼就连被贬谪黄州,都遇见了追捧者,这位追捧者就是黄州太守。
太守眼见偶像一家过得这样凄惨,心中极其的不忍,所以冒着被叱责的风险,也为苏轼争取来了一块地,让苏轼可以种地养活自己。】
-
“原来,粉丝在后世就是追捧者的意思。”
其他人都在看天幕,只有秦始皇在学习新知识。不知不觉中,秦始皇在看天幕时学会了不少新鲜吃食、不少新政解以及不少后世王朝的亡国经验教训。
一向喜欢学以致用的秦始皇今日又悟到了,提笔写下了广招天下文豪诗人的诏令,让李斯颁布下去。
李斯还以为秦始皇也有些仰慕诗人的风采:“陛下,看来您近日对于诗词一道,也颇为欣赏啊!”
没看一向喜欢招揽谋士的秦始皇,现在都开始找起了以前不屑一顾的文豪诗人吗?
秦始皇摇了摇头道:“不,丞相,朕是在为扶苏找先生,若扶苏于诗词一道也有所成,将来粉丝会更多,粉丝多了于治国有大益!”
说完,秦始皇满意地看了看竹简,递交给了李斯。
呆若木鸡的李丞相又一次被碾压了,你秦始皇当了皇帝就可以这样厉害吗?事事想在人前,还举一反三,这样让别人怎么活?
特别是,皇上把事情都做了,点子想全了,要他这个丞相做什么,留着在殿内做背景看着好看吗!
【苏轼实在是活不下去了,关键是吃不上饭这怎么行?所以太守给苏轼批来了地。这当真是雪中送炭了,苏轼对太守千恩万谢的。
因为那块地在黄州东面的坡地上,所以苏轼在种地之余,还给自己取了个号,就叫东坡居士。
种上了地,吃上了饭,苏轼又得瑟了。作为一个副业是美食家的被贬谪小能手,到了一处贬谪地,怎能不捣鼓些美食出来?
大概是在种地过程中很接地气,苏轼在此时作了首土土的诗:
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大意就是:黄州的猪肉便宜得不得了,可惜富贵之人不肯吃猪肉,平穷之人又没有苏轼那么会烧肉。苏轼喜欢早晨干两大碗猪肉,他自己吃饱了,别人还管不着他吃猪肉这事!
苏轼喜欢在大清早吃这样多的肉,大概也是为了攒攒力气好下地干活吧。】
-
宋仁宗赵祯看得眼皮子一跳一跳的,不得不说,苏轼此人还真不是池中物,确实不能以寻常的思维来理解这位大才子。
“拟旨,若朕去后,苏轼苏辙二人丁忧回来,皆给他们安排个远离朝堂的富庶之地任职。”
这样的能臣既然不适合在朝堂久待,那就去地方历练历练,也好造福一方百姓。最重要的是,苏轼这样能吃,富庶之地应该很适合他。
【猪肉的做法,还真不是苏轼到了黄州没饭吃才琢磨出来的,当初苏轼在徐州任职治水时,就有了东坡肉的前身。
到了黄州后,没钱吃饭的苏轼提着小篮子到集市逛了一圈,发现猪肉便宜得出奇,欣喜之下便买回来烹制。
猪肉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这样口感才最好。煮五花肉之前,得先将肉带皮的那一面用火烤制焦黄,再刷去表面的烧焦的第一层。
将烤完的五花肉与葱姜蒜料酒一起下锅炖煮,煮熟后捞出将肉切成小方块形状。
另起一锅,放入葱姜蒜爆香,加入糖、酱油等调味料,最后将刚才切好的五花肉小方块放入锅中炖煮,煮至肉软烂大火收汁便可出锅。
这样肥而不腻的五花肉,既焦香又酥嫩。咬一口能吃到弹性十足的肉皮,以及肥瘦相间入口即化的醇香猪肉,且色泽鲜艳,一块块五花肉在盘中摆着很是诱人。